如何對孩子說“不” | 五個方法培養(yǎng)孩子規(guī)則意識
2022-04-26
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“心肝寶貝”,在全家人的精心呵護與庇護下快樂成長。但因家庭環(huán)境、父母脾氣秉性以及教育方式各異,孩子們的個性、脾氣與分寸感也千差萬別。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發(fā)現(xiàn),有一些孩子比較“任性”,不聽指揮、不遵守規(guī)則,有的時候甚至會無理取鬧,家長常常束手無策。如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規(guī)則意識,是困擾很多家長的難題。為此,我們特邀采訪了紅黃藍親子教育專家徐亮老師,請他為我們講一講,家庭教育中如何給孩子劃界限、立規(guī)矩,如何養(yǎng)出孩子的自控力。

徐亮老師:
紅黃藍親子教育專家
艾兒薈家庭課程首席專家
資深心理治療師
心理健康與文化傳播者

有些人可能會問,說“不”有這么難么?孩子做的事不符合要求,難道不應該果斷拒絕么!可事情哪有這么容易呢,除了要斟酌如何對這一階段具有強烈好奇心與探索欲的孩子說“不”,還要想盡辦法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解釋為什么不可以,同時在鼓勵孩子探索精神的同時,還要糾正他不安全或不合理的行為。你看,事實就是這么復雜。
過去的家庭教育以一切聽從家長安排為宗旨,不需要孩子提意見及想法。和過去“一刀切”的單線教育對比,如今的雙向反饋教育模式對父母的考驗又難了好幾倍。如果一味的否定和單向要求,并限制孩子的探索,使其失去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嘗試的勇氣,會造成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喪失創(chuàng)造力與好奇心,不善于發(fā)現(xiàn)生活的樂趣。所以現(xiàn)在開始修正,從單向教育逐漸變成親子互動、雙向反饋的教育模式,講究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引導。


以上五點,你學會了嗎?學會“拒絕”,學會說“不”,是家長與小朋友都需要學習與接納的重要內(nèi)容。用聰明的辦法有技巧的引導孩子,用合適的言語化解溝通中的壓力與阻礙,溫柔的堅持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規(guī)則意識,是擺在所有父母面前的必修課。

徐亮老師:
紅黃藍親子教育專家
艾兒薈家庭課程首席專家
資深心理治療師
心理健康與文化傳播者
對孩子說“不”,會傷害孩子嗎?
“不”“不行!”“不可以!”“別動”“別吃”……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經(jīng)常會對孩子說到的詞語。家長的精心保護,卻表現(xiàn)為過度的限制,會使孩子漸漸失去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嘗試的勇氣,在一定程度上會打壓孩子的覺察力與計劃力,阻礙孩子天性中的積極性與創(chuàng)造性。
有些人可能會問,說“不”有這么難么?孩子做的事不符合要求,難道不應該果斷拒絕么!可事情哪有這么容易呢,除了要斟酌如何對這一階段具有強烈好奇心與探索欲的孩子說“不”,還要想盡辦法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解釋為什么不可以,同時在鼓勵孩子探索精神的同時,還要糾正他不安全或不合理的行為。你看,事實就是這么復雜。
過去的家庭教育以一切聽從家長安排為宗旨,不需要孩子提意見及想法。和過去“一刀切”的單線教育對比,如今的雙向反饋教育模式對父母的考驗又難了好幾倍。如果一味的否定和單向要求,并限制孩子的探索,使其失去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嘗試的勇氣,會造成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喪失創(chuàng)造力與好奇心,不善于發(fā)現(xiàn)生活的樂趣。所以現(xiàn)在開始修正,從單向教育逐漸變成親子互動、雙向反饋的教育模式,講究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引導。
建立規(guī)則感,給孩子劃界限、立規(guī)矩
個性不是任其發(fā)展,不是散養(yǎng),也不是給孩子下放過多自主權(quán),更不是很少對孩子說“不”。尊重個性和遵守規(guī)則并不沖突,甚至可以說只有在建立規(guī)則感的前提下,才能更好的發(fā)展個性。所以在遇到是非問題時,該強硬就要強硬,該堅持就得堅持,態(tài)度一定要堅決。出爾反爾,言出不必行,反而容易讓孩子產(chǎn)生虛心接受、就是不改的現(xiàn)象。長久下去,不僅言行無法無天,對父母的態(tài)度也缺乏尊重,更可能導致孩子對一些事情的界限劃不清,是非不分,更不懂得約束自己的言行。然而幫孩子立規(guī)則一句簡單的“不行”,肯定是不行的。徐亮老師教給大家5個做法,保證讓家長在立規(guī)則的同時又不傷害到孩子。
1. 用“可以”代替“不行”
對任何人來說,“不”都是一個討厭的字眼。父母不愿意說,孩子更不愿意聽,所以不妨換一種方式來表達同樣的意思。多數(shù)時候,當孩子聽到父母說“不”,并不理解為什么要拒絕他的要求。比如要吃飯了,這時孩子吵著要吃糖,父母對孩子說“不行,馬上要吃飯了,不能吃糖”,可孩子還是不明白為什么不能吃糖,又哭又鬧還一肚子怨氣。如果父母說:“可以,吃完飯后我給你糖吃。要不現(xiàn)在先吃塊蘋果?!庇袟l件的答應孩子的要求比直接拒絕讓孩子更好接受。2. 耐心地跟孩子解釋自己的感受
如果孩子調(diào)皮搗蛋,父母先不要暴躁,請你耐心的和孩子解釋為什么他的行為不受歡迎,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。比如吃飯時,孩子拿筷子一遍遍的敲打飯桌,家長可以說“這樣敲會把桌子敲壞,爸爸媽媽會傷心,而且聲音太吵,爸爸媽媽感覺不舒服。別敲了,好不好。”不厭其煩的跟孩子溝通,讓他知道你的感受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跟小家伙講道理,也不是行不通的。3.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
給孩子選擇的機會,讓他覺得自己有做決定的權(quán)利。鼓勵孩子做選擇,有利于培養(yǎng)他的獨立性。需要注意的是,3歲以內(nèi)的孩子大腦發(fā)育還不完善,選擇一定要簡單,最好是二選一。比如說哄孩子去洗澡,你可以說洗澡的時候可以玩玩具,你想帶小鴨子還是小水桶呢?4. 告訴孩子怎么做
大部分孩子不停搗蛋的原因是無聊,他們不知道還有什么別的有趣的事情可以做。這個時候父母可以給他一些指引或者示范,比如說,四歲的樂樂總是喜歡用手指戳弟弟的臉,爸爸媽媽就告訴樂樂說,你要喜歡他可以輕輕摸弟弟的臉,然后樂樂就知道該怎么做了。5. 語氣要堅定,態(tài)度要嚴肅
當孩子提的不合理要求有安全隱患,一定要用堅定的語氣告訴他不行。同時要保持嚴肅,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嚴重性。
以上五點,你學會了嗎?學會“拒絕”,學會說“不”,是家長與小朋友都需要學習與接納的重要內(nèi)容。用聰明的辦法有技巧的引導孩子,用合適的言語化解溝通中的壓力與阻礙,溫柔的堅持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規(guī)則意識,是擺在所有父母面前的必修課。

聯(lián)系我們,關(guān)注我們
Contact us, pay attention to us

